飒一家跟着回来过年,别的不说,住的地方肯定不缺,过年人多也没关系,乡下的房子,卧室都大,挤一挤也能住。
薛皎下了车,先去后车接女儿,走过去就看见大伯母已经把珍儿抱下来了。
孩子的事,薛青山提前跟老家的亲戚通过气儿,因为常年不在一块儿,他跟兄弟姐妹虽然不如薛皎妈妈这边的亲戚一样亲近,关系倒也还不错,家里没有心肠特别坏的,有些小心思,也不多。
因此,不管心里怎么想,面上绝不会给他们难堪,大伯母抱着珍儿,亲亲热热夸孩子长得好看,跟薛皎小时候像。
珍儿刚醒,还有点儿懵,被一个陌生人抱着,要不是姨妈让她喊人,她都要挣扎了。
看见妈妈,小姑娘立刻伸手要抱。
薛皎把女儿接过来,跟爸爸妈妈一起进屋。
他们进的不是客厅,而是跟客厅连着的一个偏房,这个房间放了一个烤火炉,炉子方形的,下面可以烧柴也可以烧炭,还有个方屉可以烤东西,炉子有个烟管伸到屋子外面去,上面有个火口可以烧水,也可以架锅煮东西,或者烤点儿什么。
火口旁边的板面是金属的,也许是铁,没火口温度那么高,不小心碰到也不会烫伤,能烘个橘子、香蕉之类的,吃起来不那么凉。
这个炉子是薛皎穿越前那一年冬天,她小叔买回来的,家里人都觉得好,爷奶尤其喜欢,那一年她趁着新鲜劲儿,没少烤红薯烘板栗。
屋子里有这么个炉子暖烘烘的,唯一不好的就是有灰,屋里待久了,身上一层白灰。
这会儿大家都在这个烤火房里待着,围坐聊天,也是等薛皎一家回来。
屋里除了薛皎爷爷,还有她大姑一家,以及二伯家的堂哥薛海和他的老婆孩子,二伯夫妻俩倒是没回来,他们是做生意的,在县城卖水果,临近过年生意最好的时候,忙得走不开。
一屋子的人,进门就开始互相打招呼叫人。
眼前一切都跟在妈妈家截然不同,薛珍一点儿都不困了,原来她还有别的哥哥姐姐,好多哥哥姐姐!
但她还是最喜欢亮亮哥哥!
薛珍被妈妈放下来,跟着一起叫人,被塞了满手的糖果、零嘴,羽绒服小口袋都被塞满了。
周亮亮在车上被关了一天,下车就活泛了,看什么都稀奇,在去摸烤火炉之前,被他爸揪着耳朵拽了回来。
一般情况下,周循不爱动手,可见是真生气了。
老家亲戚太多,见的少,小时候薛皎甚至一度分不清该叫什么,但薛珍没这个烦恼,她超绝的记忆力体现在方方面面,认人脸也很在行,在妈妈和阿婆的介绍下叫了一遍,回过头再没叫错过人,长辈们稀罕坏了,都夸她跟薛皎小时候一样聪明。
薛皎脸红,她宝宝真的比她聪明多了。
“吃饭吃饭,饿坏了吧。”
因为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到,薛青山让他们先吃了,不过这会儿灶头还热着,薛皎一行人被让在烤火炉旁坐下,每人手里都塞着吃的,用亲戚们的话说,叫先垫巴一下。
大伯母、大姑已经跟着奶奶进了厨房,给薛皎他们做饭,薛皎家里虽然是她爸爸做饭比较多,但那是他在部队学的,老家还是女人在厨房忙得多,薛皎的叔叔伯伯都不做饭。
灶火留着,老家厨房大,不止一个灶头,几个人一起动手,菜和肉也都备好了,做起来容易,肉汤是现成的,在炉子上煨着。
晚上吃面,面条奶奶都擀好了,炒几个热菜再做两个面臊子,就能开饭,不过十几分钟,饭菜就上桌了。
“快来吃。”奶奶先给薛皎盛了碗汤,“羊肉汤,先喝一碗暖暖肚子,我记得月月爱吃这个,这个羊好,一点儿都不膻,炖了一下午,肉烂糊了,好吃。”
“谢谢奶奶。”薛皎接过汤碗,“我爱吃,奶奶炖的羊汤最好吃了,我一直想着这口,城里卖的都没奶奶炖得好。”
“哪有人家开店卖的好。”奶奶被哄得眉开眼笑,“我没啥手艺,是羊肉好,新鲜,爱吃多吃点儿,回头吃完了咱再杀羊再煮。”
薛皎点头,埋头喝汤吃肉。
看着孙女大口大口吃饭,昏黄的灯光下,老人抬手抹了一下眼睛。
回来就好,还好回来了,她年纪大了,之前生怕到死都见不到这个最小的孙女了。
乡下老家的厨房,盖房时便制作了适合安装燃气灶的台面,但依旧留下了柴火大灶,用长辈们的话说,柴火灶烧饭香。
薛皎没办法分辨这话有没有什么科学理论可以证明,但以她自己的感受来说,每次回老家,确实觉得饭菜很香很好吃。
老家吃饭的习惯跟在家里也不一样,她家饭菜的份量已经还算可以了,尤其是她饭量见长,又多了珍儿这个干饭宝宝后,但老家吃饭上饭上菜,用的都是盆。
不是饭店那种底小而浅的汤盆菜盆,是很像老式洗脸盆的那种带花搪瓷盆,还有不锈钢盆,大半盆的面条,半盆炸酱肉沫的荤臊子,半盆豆腐韭菜的素臊子